最近很多人在问“观音堂对联(观音堂对联七字)”,今天小编就观音堂对联(观音堂对联七字)这个问题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观音堂对联(观音堂对联七字)

观音堂位于崤函古道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根据清嘉庆二十年(1815)重修观音大寺和关帝圣庙碑的记载,观音堂先前称崤陵镇,因为西依名山崤陵而得名,山川秀丽,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是东西往来要冲。

观音堂的得名与一传说有关。明嘉靖年间,灵宝一书生上京应试,一日来到陕州地界,途径崤陵古道旁边一个村庄,见一村妇手捧书卷,斥责罚跪一孩童,便上前询问。

原来这个村妇给孩子出了一道对联上联“风吹蓝衫绽馨香”,孩子对不上,故而受罚。书生听后,思考良久,也对答不上,只好告辞。一路上仍然苦思冥想,直到进入考场。这次考试,皇帝亲自主持,打破常规,出题:“雨打红袍龙意醉。”别的考生面对此冷僻怪题,个个抓耳挠腮,无以应答。

这时书生忽然想起村妇所出对联上联,与此句对仗贴切,于是挥笔写就。皇上阅后,龙颜大喜。书生不仅中了状元,还被招为驸马。

不久返乡又途径崤陵山村,下轿专程寻找村妇拜谢,四处打听,无一人知道。此刻,他才想到定是南海观音下凡点化于他。

于是,他就在此修建一座观音大寺,年年前来祭拜,观音堂的名字由此而得,沿用至今。观音大寺门朝西,门口有石狮两尊,院里钟楼、鼓楼分立南北两侧,互相对称,为三层六面带斗拱的砖木结构,各竖10米高的铁斗旗杆,上铸有二龙戏珠图案。

庙内供奉观音菩萨和关帝君、火神、财神、牛王、马王等神像,大殿两侧排列十八罗汉。娘娘殿内陈设全套銮驾。

关帝殿里树有一道光泽鲜亮可以照出人影、高约三米左右的石碑。新中国成立后,寺院改作学校,鼓楼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现仅存钟楼。

在镇东七里村古弛道旁,屹立着一棵古槐,高20米,直径2.5米,苍劲挺拔,威严多姿。

相传,隋末瓦岗寨农民起义军将领尉迟敬德,一次率兵经过这里,勒住坐骑,凝望良久,不忍离去。“敬德勒马观古槐”的传说便产生了。尉迟敬德南征北战,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被唐太宗拜为右武侯大将军,封吴国公(后改为鄂国公)。

当地百姓把古槐看作神树,常有人烧香祭拜,祈求保佑。唐朝诗圣杜甫那篇脍炙人口的诗篇《石壕吏》,就诞生于观音堂镇的石壕村。

唐乾元二年(759),杜甫由洛阳逃难奔回长安的途中,曾在此投宿,目睹了社会黑暗、官吏强暴、兵役残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生活,以忧国忧民的激情,写下这首千古绝唱《石壕吏》。

在古镇附近还有两座寺院:一座是位于马头山上的洪崖寺,占地50余亩,有僧人300多位。洪崖寺建筑规模宏大,蔚为壮观,烧香拜佛的络绎不绝。

到了清乾隆年间,这块佛门净地却被一些恶僧把持,将寺院内外搞得乌烟瘴气。村民把状告到京城,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严令查办。由于众僧负隅顽抗,乾隆命令火烧洪崖寺。

传统戏《火烧洪崖寺》取材于此。现在这里遗存石砌的一米多宽的断壁残墙,沿着山体蜿蜒伸展,把山顶围成一个阔大的场地,围墙内残存着石砌的房子的基座。另外一座寺院是元代建于张村的龙兴寺。

现寺院建筑不复存在,仅剩一座青砖砌起的包骨塔,上刻有“金故海公禅师之塔”的字样,为元至正二年(1342)所建,塔南约两米处有一石砌水池,是寺院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