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在问“半个江山打一成语(江山两字都缺一半打一成语)”,今天小编就半个江山打一成语(江山两字都缺一半打一成语)这个问题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半个江山打一成语(江山两字都缺一半打一成语)

(一)

从一个读书不多,处理公务时因为文化低而力不从心的朝廷重臣;很快就只凭熟读、掌握了一本书的精髓,便协助宋太祖打下江山、帮宋太宗治理天下,使四海归于太平的两朝臣子三轮宰相,北宋的开国功臣赵普是怎样做到的呢?作为全天下的大BOSS,赵匡胤为何会看重一个读书不多、“学历不够”、别人眼内“能力有限”的宰相呢?我们今天就尝试去了解、看看啥情况。

赵普跟诸葛亮,都是两朝臣子-赵普服务的是宋太祖和宋太宗两兄弟;诸葛亮服务的是刘备、刘禅两父子的蜀国江山。历史学家帮助我们记住的是刘备的临终托孤,却很少有人会记得赵普一生服务的两个皇帝,所成就的功业,比诸葛亮还要高得多。

赵普跟宋太祖赵匡胤识于微时……赵匡胤还是后周节度使时,赵普就在他手下做推官。是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陈桥兵变后,赵匡胤才敢于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

(二)

赵普辅助赵匡胤南征北战,最后统一了全国……这个业绩是诸葛亮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统一全国后,尽管赵普还是忠心耿耿、足智多谋,但身为一个百废待兴的大国宰相的赵普,他不喜欢读书的弱点,在处理公务时力不从心的弊端就暴露无遗了。

赵匡胤了解赵普的长处和短板。时时劝说他要与时俱进,多读一些书,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赵普也听进去了。于是,除了上朝理事外,其它时间赵普都用来闭门读书了……当然外人也不知道他每天晚上都把自己关在书房内挑灯夜读读的是什么书。

时间过得很快,赵普在读书过程之中,辅助赵匡胤管理国家的学问和本事大有长进,对建国初期的宋朝政府安定天下起到积极的作用。

赵匡胤去世后,宋太宗赵光义继位。赵普依然担任宰相……陈桥兵变时,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同心,也知道赵普之才,因而赵普可以经历两朝皇帝地位依然安稳。

但赵普可能命犯小人-朝中有人对赵普在新皇登基后依然得势心生妒忌……这个小人对赵光义说:“赵普不学无术,所读的书只是儒家的一本《论语》,对于一国宰相来说,学识太过片面,不宜继续担当此重任。”

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我知道赵普的确读书不多,但我可不相信他只凭一本《论语》便可以在这些年里做出这样大的本事。”

说归说,赵光义还是对这个人的话上心了。某一天在处理完政事后,赵光义跟赵普闲聊起来:“有人跟我说你只读过一本《论语》,其它书籍都没有接触,这是真的吗?”

赵普很平静而老实地回答说:“老臣生平所知道的,确实不超过这本书。过去老臣以一部《论语》辅助太祖打江山、打天下;现在老臣又继续用这半部书辅助陛下治理天下……现在四海归于太平,已经足够了。”

(三)

事实上,赵普并不是狡辩。历史上并不是每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都饱读经书,先成为大儒,然后再去悬壶济世的。赵普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在短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靠自己的博闻强记,及时地“补强”了自己的才干,才与时俱进地成为皇帝最需要的那个助手。可见,做好自己,做足准备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跟赵普一样,具有博闻强记能力的人还有曹丕……曹丕之所以在曹操众多儿子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曹操的接班人,自然有他的强项:自小看过的书、看过别人的作品都能够熟记于胸,故而博古通今。

曹丕八岁时已经开始文学创作,写了近百篇的诗词歌赋。还曾经亲笔书写《典论》,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孙权……在不是你死我活的生死关头,不妨碍作为东吴、魏国的国二代的孙权、曹丕两个人对对方的才华、气度互相欣赏、互为知己,乃至于文学讨论、诗词唱和。

我发觉比之于现代人更看重的酒杯情感,古代人的友谊更纯碎、更喜欢精神层面的交流。跟曹植比较起来,可能曹操从两个人身上,发现了曹丕身上,具有曹植所缺乏的政治家的基因:文学基因两兄弟一样有,只不过两个人各擅所长。

有可能是,曹植的文人气质,让他在一些需要决断、强势的时候显得优游寡断;而曹丕逼曹植做七步诗时,已经从侧面说明了他自己更适合坐上那个不近人情的、更需要心狠手辣的位置。这是后面才发生的事情,曹操不可能看得见,但也不妨碍曹操发现曹丕这个接班人进行培养。

赵普和曹丕两个人都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一点毋庸置疑。也许在急智上曹丕不及曹植;赵普也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学识渊博的全才。但赵普一生之中做对了两件决定自己命运的事情:

1)、在赵匡胤需要他辅助打江山时,赵普出谋划策、胜任自如。因而得到赵匡胤充分的信任。在得到政权后,一边委以重任、一边督促其继续读书、补充欠缺的知识点……这一点的知人善任,并给予对方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何尝不是赵匡胤对赵普的成全呢?

2)、在赵光义成为新一任皇帝后,赵普再一次面对职业生涯的新要求,就是辅助新皇帝尽快稳定局面、平定天下,同时建设好国家,让四海安宁、百姓安居乐业……

这一项新的要求、新的使命,对赵普来说就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还有一个附加的考验,就是皇帝的信任度下降后,怎样才能一方面尽忠职守、做好一个宰相的本分;另一方面,怎样继续提升自己,让自己在新皇帝的手下平安过渡、善始善终?

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着“半部论语”这个成语典故:人想要有话语权、要理论结合实践,必须要学习经典的重要性。

历史证明了赵普可能不是一个最完美的权臣、谋士,但赵普是最适合宋太祖、宋太宗打天下,和建国初期稳定军心、稳定局势的定海神针。您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