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在问“女性生日对联(女人生日对联诗句)”,今天小编就女性生日对联(女人生日对联诗句)这个问题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月下老人”本来是女性形象,而不是男性老者,其中有什么误会?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时是人生四大喜事,说明婚姻大事对人生是非常重要的。茫茫人海中,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伴侣?婚姻到底是偶然巧合还是上天的刻意安排?苦苦寻觅的人们产生了许多困惑。月老故事的产生,是民众对婚姻问题的答案。
月老作为一个红喜事的神,他主管人世间男男女女的婚姻。即便双方天南海北素不相识,抑或前世今生有血海深仇,只要他将一根肉眼凡胎看不见的红绳系在双方的脚上,便能成就婚姻。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月下老人作为婚姻之神,它的本来面目是女性,而不是男性老者,这其中有什么误会呢?
月下老人作为媒婆之神,现在的人习惯称他为“月老”。就像《山海经》故事中的西王母,人们称她为“西姥”。在古代,“老”和“姥”字是相通的,发音类似于“母”字。老父的“父”,古代又与“甫”“负”相通。“负”也可以写成“娩”,即“妇”字。
《汉书·高帝纪》说,汉高祖刘邦小时候,常常跟着“王温、武负贳(shì)酒,时饮醉卧”,如淳注解时说:“武,姓也。俗谓老大母为阿负。”颜师古也注解说:“武负,武家之母也。”
如淳和颜师古都认为,“武负”的意思是姓武家的老婆婆。由古今字读音变化可以推断,月下老人被称为“老父”,是因为文字古今音义的变化和通假误读出现的错误。
上古真正主管婚姻的神仙,称作“高(媒)”,一般由氏族的高祖妣(大母神)担任,就像女娲、涂山氏、简狄等。汉代应劭《风俗通义》又说:“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路史·后纪二》:“(女娲)以其载媒……是祀为高之神。”
女娲是创造人类的始祖神,被信奉为孕育后代的“高媒神”。进入氏族社会后,本部落最年长、德高望重的女性祖先(大母神)被奉为高媒神,保佑青年男女婚恋大事的顺利完成。
高媒神不但和月老同为媒神,而且都是女性,并和月老一样,都跟月亮密切关联,有时甚至媒神就是月神。
如女娲就是月神,在出土的汉代砖画、石室壁画和绢画中,描绘的伏羲和女娲交尾图,女娲手里捧着的就是月亮。
《山海经·大荒东经》说“有女和月母之国”,女和即女娲,和“妈”字古音通假。大母神为高媒神管理婚姻,自然而然地被称为“月母”。
月母的“母”字,即“老”“姥”字,因为古音通假,后来被称为“月老”就顺理成章了。经过变化,媒婆之神的性别变成了男性,“月老”反而被误认为是月下老人的简称了。
月下老人的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在婚姻不能自主的情况下,用消极的宿命论观点进行解释。古往今来,多少痴男怨女不能获得理想的婚姻,但他们宁愿相信是月下老人让他们命中注定如此,只能自己默默忍受。同时,月下老人也让还没有婚恋的少男少女,对婚姻怀揣着美好期许,幻想月老给自己结一门好亲事。
月下老人手中结成姻缘的红线,根据唐代史籍记载,是结婚中的一种仪式;到了宋代,红线被“牵红巾”所代替;到了清代,又变成在婚礼中扯红帛或红布,新郎、新娘各自拿着一端,走入洞房。
月下老人作为婚姻的神使,赢得了许多善男信女的信奉,但供奉月下老人的庙宇在清末光绪年间才出现。
著名藏书家丁松生在杭州西湖白云庵,建造了第一座供奉月下老人的祠堂。这座月下老人祠堂,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这副对联,在刘鹗《老残游记》中曾经两次出现,看来月下老人庙的对联让刘鹗留下了很深刻的记忆。此后,供奉月下老人的庙宇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
相传农历八月十五是月下老人的生日,这天很多孤男寡女都会到庙里祈求月老赐予好姻缘。得偿所愿的夫妻,则会带着喜饼喜糖去还愿,感谢月老的成全。
虽然月老传说和姻缘天定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民众对理想婚姻的向往,寄托着他们对美好幸福婚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