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在问“半坛酒谜语(半桶果酒字谜)”,今天小编就半坛酒谜语(半桶果酒字谜)这个问题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半坛酒谜语(半桶果酒字谜)

现在有些老北京文化已经濒临灭绝,甚至比大熊猫还濒危,老北京文化的传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京师警察厅也负责消防

世居北京四百年的赵振华老师(网名:一把驳克枪),研究北京文化多年,今后一段时间,赵老师将每周六晚上八点到九点,在“旧京图说”读者群中,分门别类地讲述老北京文化。

今天,“旧京图说”为您整理的是“老北京语言的特点与传承”之一。

主讲人

主讲人:赵振华,网名“一把驳克枪”。退休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余代、四百年)。受家庭熏陶,他从小喜欢北京文化,近30年来收集老北京照片一万余张、老北京歇后语近千句、老北京俗话近千句、老北京歌谣数百首。

歇后语是由前、后两个半句合成的一句话。一般来讲,前半句是对一种事物的现象或行为的简单描述。它来推导或者引申出后半句话。

歇后语有一个特点:前半句话,一般来讲是有出处或有说头的。就像成语似的。成语就是有出处的。后半句话,没有出处是比较直白的,一个结论性的东西。它还有一个特点是:如果你不了解前半句话的意思,就很难推导出后半句话。

我在我的朋友圈,已经发了接近四年了,每个礼拜发一期歇后语。老北京话说了前半句,让人家猜后半句。他要不知道,猜一个礼拜也猜不出来。可是,对于知道前半句话内容的、而且理解前半句话内容的人,一般都知道后半句。要猜也是八九不离十。再有如果要是使用的时候,你说出前半句话,知道的人不用你说后半句话,就已经达到全都说出来的那个效果了。

“你倒好啊,鹞儿胡同”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不知道的人,你听了都觉得莫名其妙。

比如说,张三遇上一件棘手的事,抓耳挠腮,正着急的够呛。李四和他比较熟,一看什么事儿啊?“这事儿你倒好啊,鹞儿胡同。”李四就说了这么一句:“你倒好啊,鹞儿胡同。”这‘鹞儿胡同’就是这句歇后语的前半句。张三和李四比较熟,也知道这句歇后语。张三接着说:“我都快急死了,你就别在这恶心我了。”我想大家全都听明白了。可是,你听懂了吗?

如果你不知道这句歇后语,你就跟没听见一样,听不懂。鹞儿胡同怎么回事啊?其实,在前门外,珠市口南边路西有条胡同,叫鹞儿胡同。在民国时期,鹞儿胡同是京师警察厅侦缉大队和拘留所的所在地——鹞儿胡同5号。这个侦缉大队的“侦缉”,和真着急的“真急”谐音。所以李四说的意思就是你可真着急呀。李四没有帮张三出主意,还说了这么一句话来起哄、逗他,所以张三就说“你就别恶心我了”。

“上驷院抹白矾——满漾。”

这是民国的。还有的歇后语从清朝就有,留有很清楚的清朝的痕迹,甚至歇后语的话里就有满语。

咱们群里也有满语专家李老师。我非常敬重的。这个歇后语李老师肯定能听懂,“上驷院抹白矾——满漾”。

怎么个意思啊?上驷院是给清朝廷,管理皇家马匹的机构。马如果得了一种病——鼻湿。现在叫鼻疽,就是马鼻子往出流脓流水、不干。上驷院的大夫怎么治这个病呢?他就把白矾烧干、烧成面儿,抹到那马鼻子里,消炎、把干。鼻湿的满语发音,是满漾。所以,就有了这句歇后语。实际上它和马得这个病没关系,是满漾这两个字的发音。如果你往容器里倒酒、倒水溢出来了,就是满漾、漾出来了。这句歇后语是明显的满语的一句歇后语。

“树梢上挂蔼杭——高眼”

再比如“树梢上挂蔼杭——高眼。”树梢上挂蔼杭。蔼杭是什么?满人骑马射箭是高手。射箭的把子在满语里叫蔼杭。射箭靶子中心的圆点叫眼。要是把靶子挂在树梢上,那眼也在很高的位置。就是说树梢上挂蔼杭,眼就在树梢上、高处,高眼。实际上这句歇后语是夸奖人有眼力。就像现在有个瓷器,让专家给鉴定一下,您给掌掌眼,您眼光真高。这个就是由清朝流传下来的歇后语。

“灶君庙的狮子——铁对儿”

还有的歇后语比较特殊,正反两用歇后语。这比较少。比如说:灶君庙的狮子,铁对儿。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就是哈德门外,就是崇文门外花市往东路北,原来有一座灶君庙。灶君庙门口摆了一对儿大铁狮子是供灶王爷的。由于有这对儿铁狮子,所以有了这句歇后语。这句歇后语为什么特殊、两用呢?

既可以形容两人关系特别好、特别铁。“这哥俩可是灶君庙的狮子——铁对儿。”意思是铁哥们。

它还可以用于两个人是死对头、死掐、见面就吵。对于这样的人,也可以说,“这俩人可是灶君庙的狮子——铁对儿。”

这种歇后语是比较少、比较特殊的,可以一打两用的。

我说的花市这个灶君庙,在解放之后,改成小学校了。改成小学校之后,小学生上学来、下学去,课间休息,没事儿还爬到铁狮子上骑着玩。那铁狮子个头大,孩子爬上爬下,后来没有了。估计是58年大跃进的时候大炼钢铁,把铁狮子给熔化了。怪可惜的。现在狮子没了,这句歇后语留传下来了。

“宛平城的知县”

还有一种歇后语。就是“宛平城的知县”。为什么要提这句歇后语?因为前半句是一句,后半句是两个。或者说两个歇后语,前半句是一样的,前半句都是宛平城的知县。后半句不一样。一个是:“一年一换。”还一个是:“跪着的差事。”

一年一换,怎么回事儿呢?当初明朝清朝的老北京城是归大兴县和宛平县两个县管。当初大兴县的县衙门在现在的东城区大兴胡同。宛平县的县衙门在什刹海西边的东官房。东官房、新官房、老官房、都指的是当初宛平县县城的官房。后来到民国了,才把宛平县的县城挪到卢沟桥。所以在清朝那就有这么句话:“皇上坐在金銮殿,左脚踩大兴,右脚踩宛平。大兴县和宛平县的分界线就是现在北京的中轴线。皇上每年春天要到先农坛去耕地。先农坛在这条中轴线的西边,归宛平县管。准确的说,因为中国是农耕国家,皇上显示和全国农民一样,所以每年在仲春亥日(那时是用天干和地支来配成年月日时),也来到先农坛屈身种地。

天坛西坛墙的两座门和先农坛东坛墙的两座门是相互呼应的:天坛的圜丘坛门与先农坛东门相对应;天坛的祈谷坛门与先农坛的太岁门相对应。图为先农坛太岁殿。

先农坛里就有属于皇上个人种的一亩三分地。现在经常说:“你管好你的一亩三分地得了。”就是因为皇上在先农坛有他的一亩三分地。

皇上在那里要扶着犁、拿着鞭子、轰着牲口,象征性的在春天耕地。中国几千年不管哪个地主的地,都要给国家交农业税。按规矩皇上也应该交农业税,所以每年秋后,宛平县的知县就要上皇宫、朝廷找内务府收租子、农业税。如果不收就是失职,对不起朝廷,失职论罪也要杀头的。可是,你收皇上的税是大不敬,也有杀头的危险。实际上,他确实要收,也确实给他,但是你左也不成、右也不成,就得把你换了。

每年皇上、朝廷对想提拔的官员进行考察,就把他调到宛平县来考察一年。考察一年,干得好就提拔升官,因为你在宛平,你的所作所为,皇上都知道。干得不好,不是像原来听说的那么有本事,也可能就降级使用或者平调出去。总的来说,每年都要调整一次,所以就留下这么一句歇后语。

前些日子,广播电台请来一个所谓的专家来讲歇后语。他说,因为宛平县县令离皇上太近,皇上的这事儿他知道太多,所以每年就换一个。我一听这不太对,不知道不能胡说,尤其还在电台去说,这真是很不应该。

这句歇后语还有一个后半句,叫“跪着的差使”。

皇上或者钦差大臣,下江南、微服私访,如果走水路就是从通惠河奔通州;如果是陆路就是从彰仪门(广安门)走卢沟桥,然后奔南去。

彰义门(广安门)。喜龙仁摄

七七事变时,镇守在沟桥的中国士兵。

这些人地位都高,宛平知县要远接近送,级别高的都得清水泼街、黄土垫道。出行的时候,宛平知县得在城门候着,一直送出彰仪门,甚至要送到卢沟桥。迎接的时候,他得跪在地上迎接。要是皇上回来,他得在卢沟桥跪着迎接,一直送到彰仪门。

别的县太爷一辈子也见不着皇上,他给谁跪呀?知府来了,其实也用不着跪,会被赶紧搀扶起来。可是宛平县知县老得跪,所以给编进了歇后语:“宛平城的知县,跪着的差使。”

通过这几个例子,可见歇后语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是非常值得研究、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