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在问“老虎吃蜻蜓打生肖(老虎蜻蜓吃什么)”,今天小编就老虎吃蜻蜓打生肖(老虎蜻蜓吃什么)这个问题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老虎吃蜻蜓打生肖(老虎蜻蜓吃什么)

山东民间雕塑,根植于山东民间的本土礼仪、习俗、信仰,受齐鲁文化浸染,是齐鲁民间习俗、生活方式的物化形式,更是老百姓婚丧嫁娶、稼穑劳作、节庆娱乐、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缩影。聂家庄泥塑、樊城竹木玩具、曹州面塑、郎庄面花、东昌府蝈蝈葫芦、胶东面花、鄄城砖塑、曹县糖人供等等,这些山东民间雕塑中的代表,都是在齐鲁大地上盛开的民间艺术之花。“中国民间众多与节气、时令、气候、水土有关的祭祀、祝祷、纪念、敬仰、迎送等习俗活动,无不显示着体象天地的文化精神。对于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生长起来的民间玩具艺术来说,融入到天地参合的习俗活动中去,不只是一种价值理想,更是一种实际现象。中国民间玩具循节应时,随风入俗的现象,是于存在方式意义上彰显的文化性特征”,得千古风土孕养,凭万民亲手裁造,民间雕塑大多由民间艺人就地取材,因时因地而造,可谓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因此在题材、风格、内容上都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齐鲁礼乐文化浸淫下的山东民间雕塑本身就是民俗活动的产物,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与民俗活动的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很多民间雕塑集游乐和信仰功能于一身,兼具世俗和神圣的品格。

传统礼俗生活与山东民间玩具

祭祀仪式中的 “面人”“对狮”

山东菏泽的面(江米)人是由古代祭祀供品演变而来的传统面塑。传说在尧舜时代,地处黄河流域的菏泽地区天灾人祸不断,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人们宰杀活猪活羊,祭祀天地鬼神和列祖列宗。后来,为了节约,用面捏成猪羊,代替活的生灵供奉神灵,即所谓的“花供”。艺人们在和好的面团里揉入颜料,制成各种彩色面团,然后进行捏塑,捏制的形象也由最早的猪牛羊等动物扩展到神话人物、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祥禽瑞兽、民俗风情等各种题材,形成了菏泽最初的面塑艺术。据当地制作江米人的老艺人介绍,明代洪武年间曹县桃源镇、安蔡楼镇等地已有用“花供”祭祀天地、火神的风俗,面(江米)人中的神话人物、戏文故事、祥禽瑞兽、花卉果蔬、民俗风情等题材在过去经常作为桃源镇农历正月初七敬火神活动的供品使用,同扎棚结彩、鞭炮彩带一起成为祭祀活动的主体。高密、济宁的“泥对狮”和枣庄的“陶对狮”,过去曾被当作农家供桌上的蜡台使用,旧时老百姓因生活困苦,逢年过节上供时用泥狮做蜡台,代替较为昂贵的铜锡。泥狮多两两相对,形似守门的石狮子,既有实际用处,又营造了一种肃穆谨严的气氛,同时还寄寓了人们镇宅护佑的期望。

聂家庄泥狮

至今,鲁西南地区依然流行造“享糖”的习俗,当地人叫做糖人供,也叫相糖。它是鲁西南地区的一种为白砂糖为原料制作的祭祀用品,主要分布在菏泽曹县、单县地区。相糖高约五六寸到八九寸不等,祭祀供奉预示着后人有甜美的生活,以八仙、福禄寿三星、牌坊、对狮、宝塔、牌楼、花篮、果品为主要题材。在鲁西南地区,相糖与纸扎一样,都是当地被广泛使用的祭祀品之一。

“拴娃娃”习俗中的泥娃娃

“拴娃娃”习俗是旧时祈子的常见形式,山东的很多地方,如泰安、潍坊、聊城、胶州、滕州、莱州等地,曾经都十分盛行。品种也十分丰富,如抱鱼娃娃、抱桃娃娃、锁住娃娃、坐莲娃娃、福寿娃娃、抱葫芦娃娃、抱花篮娃娃等。拴娃娃多有莲花、拐子、桃、葫芦、鱼、鸡、莲花形装饰,一定程度上表明其祈子的吉祥寓意。这些泥娃娃绘制有吉祥图案,深合老百姓的心理,因此从寺庙里的“拴娃娃”逐渐成为老百姓家中常见的摆件。惠民河南张村以“泥娃娃”享有盛名,泥娃娃是民间求子仪式的产物。农历二月二日,在惠民一带被称为“迎福日”。距河南张村不远的火把李村庙会上,泥娃娃是亮眼的主角儿。求子的人们在这一天到庙会上买不倒孩,因此,惠民火把李庙会又叫“泥娃娃庙会”。据传:“昔巢氏时,二月二乞得人子,归养之,家便大富,后于此日出野日采莲,向门前以祭之,云迎富。”诸如此类,高密泥娃娃、泰山泥娃娃原都是供奉在送子娘娘的供桌上,供信女们虔诚求祷的“拴娃娃”,后来才演变成儿童玩具和工艺摆件。

河南张泥娃娃

生育仪式中的虎头槌、百岁

东汉应劭《风俗演义·祀典》有言:“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中国民间,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在山东民间,有这样的童谣被广为流传:“小猴孩,你别哭,给你买个布老虎,白天拿着玩,黑夜吓麻胡”“家里有狮虎,平安又幸福,摸摸虎头,吃穿不愁,摸摸虎嘴,驱邪避鬼,摸摸虎背,荣华富贵,摸摸虎尾,十全十美”。临沂郯城一带,虎头槌与民间常见的虎头鞋虎头帽一样,既是儿童玩具,内装玉米、大豆和沙砾等,哗啦作响,又寓含着辟邪保平安、长命百岁、吉祥如意等美好的寓意。莱州有“过百岁”和“送月鼓”的习俗,外孙(女)百日那天,姥姥家要制作长穗(岁)、糖帽、虎头、月鼓、面虎、桂花、花篮、面燕、百岁、柿子、钟等各类面花。如果生的是女孩,则是根据孩子出生的季节,用面做成四季花,或做一对或一窝小面燕,希望孩子将来像小燕子一样灵巧可爱。在山东莒南、胶州、临清、聊城等地,有为孩子“绞头”和“送米”的习俗。新生儿落地七八天,亲戚朋友,特别是产妇的娘家姥姥或舅舅,带着婴儿衣服、米、面、鸡蛋等,前来祝贺添喜,谓之送粥米,或作送祝米,又称送米、送汤米、送糖米、下汤、送乳汁米、看欢喜、吃面、吃大面、做日子等。“送米”中一个重要仪式就是送给孩子布老虎,庇佑孩子平安康健。

布老虎

虎头槌

胶东面花与四时节庆

胶东面花兼具娱乐、祭祀、馈赠和食用的多重功能,是胶东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参与和见证着人们生活中那些重要的瞬间。胶东各地流行的“做春燕、捏龙凤,描花画叶欢吉庆”“清明燕、端午蛋,正月十五捏豆面”等谚语,正是其生动写照。面花制作按人生礼仪、岁时节令不同,通常分为“送三”“结婚”“百岁”“上梁”“过年”和正月十五捏豆面灯等主要品种,普遍应用于婚嫁、上梁大吉、满月百岁、祝寿、祭祀等仪式和习俗中。

青岛、烟台沿海一带的渔民,在每年谷雨前后的要举行“祭海节”,届时各个渔船的供桌一排排摆在海滩上,供桌上一宇摆放各种海神面塑,当地俗称“上网节”。“上网节”上,圣虫、寿桃、海龙王是每户渔妇必做的祭物,也是供桌上必不可少的祭品。莱州一带盖新房的上梁仪式中,圣虫、龙凤呈祥、狮子把门等吉祥面花被广泛使用。当地俗语云:“狮子把门——头朝外,肥猪拱门——头朝里”。置于正间梁头上方用于镇宅去邪的大圣虫,形状庞大,造型繁复。除了大圣虫外,还做龙、凤、狮子、猪虎、花、燕、桃、佛手等各种形状的小饽饽,小饽饽的数量要根据家中老人的年龄来定。将这些面花蒸熟染色后,与其他吉祥物一起装进柳斗,用红布封盖。供圣虫、唱喜歌、扬饽饽、上大梁、放鞭炮、摆宴席,是胶东人家盖房上梁中必不可少的庆贺项目。

圣(升)虫

传统胶东婚礼习俗中,“八大件”不可少:象征终生相随的鸳鸯,寓意年年有余的鲤鱼,祈望五谷丰登的肥猪,寄托长寿百年的寿桃。老人过寿,儿媳或者女儿要给长辈用白面做寿桃,俗话说“九桃一只手,一对长岁活过九十九。”桃子上绘有寿字、喜鹊、蜻蜓、鸳鸯、鱼、蝴蝶、荷花等代表吉祥如意,平安长寿;一双手上绘有金元宝,寓意招财进宝,老寿星的一双玉手点石成金。长岁上的装饰男女不同,男寿星的长岁上饰有飞龙和虾兵蟹将,象征着财富跟权势。女寿星的长岁上装饰有舞凤,跟各色鸟儿雀儿燕儿,寓意百鸟朝凤,寿星是人中凤凰。胶东民间称燕子为“喜”,农历三月三也被称为“小媳妇节”。蓬莱民谣:“三月三,大燕小燕整一千,不送三月三,死了丈夫塌了天。”胶东民间“送三”习俗,新媳妇结婚头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回娘家归来要带一筐“春燕”给婆家,以燕归巢的寓意来表达孝义。农历七月七,莱州制作各式各样的“巧饼子”以乞巧。七夕巧果也称“面鱼儿”,因其多为鱼形,另有莲蓬、莲子、莲花、荷包、福禄寿喜、石榴等多种图案。巧果有手捏的和模子磕的两种,多是花鸟虫鱼之类,有的用线串成串儿挂在墙上做装饰,有的给孩子挂在脖子上做零食。过年则要供枣山,用于祭祀神灵祖先。重阳节是花糕,“糕”者“高”也,食糕登高。婚礼上用“谷卷”,谷卷的形状是阴阳相交的几何符号,里面插枣,契合男女相交、阴阳相合、化生万物的含义。葬礼上的大馒头,中心画象征太阳的红点或旋转的符号,寓意宇宙乾坤。色彩运用上,多采用赤、青、黄、黑、白五行色,讲究互补中见和谐,虽风格质朴,却颇具装饰效果和地域特色。

“面灯是用豆面或者玉米面做的元宵玩具灯。在胶东的文登、荣成、莱阳、栖霞等地,多做豆面灯。在鲁中则多用玉米面做灯。”《威海县志》记载:“上元,以面作盏,蒸作灯,边捏月份,按其干湿卜旱涝。”据《莱阳县志》考证,这种习俗在清康熙年间已经在当地流传了。面灯碗的种类很多,有圆形、方形及其他动物、人物、瓜果蔬菜等样式。里面安放上灯芯,倒上豆油,在正月十五晚上送到场院、祖茔,俗称“送灯”,摆在供桌、窗台、粮囤、马棚、门边、水缸等处,敬天地祭祖宗,以求吉祥安康,五谷丰登。如大门口放狗灯看家护院,牛羊猪圈放牛羊猪灯,鸡窝上放鸡灯,意为六畜兴旺,粮囤里放圣虫灯,意为五谷丰登,水缸里有木瓢托起的鲤鱼灯,意为年年有余,新媳妇屋里有早生贵子的枣树等和桂花灯,老人屋里放寿灯,渔船上点鱼灯、虾灯、蟹灯、龙灯,还有放在船头上祈福求平安的乌龟灯。人们用面灯把屋里屋外照得亮堂堂的,送灯时还要哼唱歌谣:“照照锅台,蝎子不螫老娘烧饭;照照炕头,蟹子不螫老头;照照窗台,蟹子不螫小孩。”另外还要捏制十二生肖灯。面灯供奉燃烧完毕,将灯芯拔掉洗净,切成片状,晾干,到二月二炒菜食用。

中秋拜月仪式中的“兔子王”

旧时京津、济南地区每逢八月十五,都有中秋举行拜月仪式、供奉兔神的习俗。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济南府志》记载:“(八月)望日为中秋节,设牲醴,陈瓜果,作月饼,布筵中庭以祭月。人家馈送,仪动必用月饼、西瓜,以为应节时物也。此时皓月满空,碧天如水,正在宴饮,宾朋欢呼,岁岁以赏月为常也。”每逢中秋佳节,泉城人家当院摆供桌,奉上“兔子王”、月(药)饼、时令水果,举行祭拜仪式。兔子王制作就地取材,采用济南北边洛口附近的黄河胶泥,与月饼、水果一起,是老济南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三大件”。遵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拜月、祭月活动多是家中女性参加,祭拜时由家中女性长辈带领。在中国民间,月亮主阴,有生育的含义。“兔,吐也”,有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之意。供奉兔子王的传统习俗,表达了人们期望子孙繁衍、家族昌盛的美好愿景。中秋节后,从供桌上撤下来的兔子王就变成了儿童玩具。

坐元宝兔子王

端午节中的“五丝哨”“香荷包”“肚兜”

“五丝哨”是以红、黄、蓝、白、黑五色花系着的陶哨,为端午节儿童佩戴着的百岁索。20世纪初,山东临沂的褚家庄村有110余户泥人作坊,形成有名的“泥人街”。当时民间流传着“贞一吴兰(临沂城王贞一和吴兰两家给官方印制流通货币)印票子,不如褚庄泥哨子;铁匠木匠强,不如佃文家(指制作、批发泥哨的褚佃文泥哨行)泥哨行”的民谣,说明了当时褚庄泥塑玩具生产的盛况。古籍《风俗通义》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旧时,小孩生病好哭、逃觉,民间认为是闹鬼。端午节儿童佩戴着五丝哨能避邪,民间流传有“五丝哨,五丝哨,小孩带着不逃觉”之民谣。遗憾的是,“五丝哨”今已不传。沂源、潍坊一带,姑娘媳妇们在端午节日制作香荷包,在荷包上绘制花样繁多、寓意丰富的吉祥图案。端午节这一天,民间还有给孩子们佩戴“艾虎”和“五毒”肚兜的习俗,皆是纳吉辟邪民众心理的鲜活反映。

褚庄牛头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