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镀金,风吹苇荡,沃土良田,鱼米之乡,这是庆安最真实的写照。如果你不想远行,想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外出看看风景,那么,我建议你去庆安。那里有杨柳依依,有小桥,流水,人家,风烟俱净,空灵缥缈,又不失人间烟火味。

庆安位于我省中部的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余脉的交汇地带,享有“中国绿色食品之乡”的美誉。庆安原名于清街,在清光绪年间,北团林子设绥化厅,于清街划归绥化厅,并借于清的谐音改为余庆街。从那时候起,商贾云集,人口骤增,店铺鳞次栉比,行旅不绝。

而在庆安县,还有一段关于财神庙的古老传说呢。话说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个云游道士,道士50多岁,中等身材,头带布巾,脚穿皂靴,袍似云燕飞,须长面白眉粗,目光似电,神采飘逸,很有一派仙风道骨之气。道士在正大街等几处街口转悠了好几天,引起了人们的好奇,更引起了衙署的注意。衙署主事派衙役把道士请到了衙门,衙署主事问道士:“仙道看来不是寻常之人啊,到我地盘多日,不知有何贵干?”道人捋捋胡子答道:“贫道姓刘名体云,云游四方,这次前往疙瘩山探宝,路过此地,见此地上空彩云缭绕,红光忽现,风水极不寻常,故观察几日,果真如此,可……”主事道:“仙道不必顾虑,有话直说。”道人接着说:“要想保住此地风水,必须建造一座财神庙。只有把财神长留于此才能风调雨顺,人人发财。”“那好,此事就交给你来办,银子、工匠我们来出,怎么样?”“那我就只好为主事效命了。”

那年月,这块地盘衙署主事说了算。当下拨银千两,派工匠八80人建造财神庙。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星辰俱全,各种工匠在刘体云的指挥下,开始动工。挖基、凿石、雕梁画柱,不分昼夜,歇人不歇活,刘体云亲自监工,经过八八六十四天之后,在余庆街的正中心,一座庙宇耸立起来。只见这庙四檐上翘,每檐挂一大铜铃,琉璃瓦红绿相间,门窗全是雕刻而成,气派非凡。进得正门,中间是财神爷手抱钱罐的雕像,左右一男一女两个招财童子。左右两屋可以居住,后有内室一间,为庙内主人居处。建成之日,人山人海,烧香的,上供的,排不上号,衙署主事亲自在庙门上方的匾上题写了“财神庙”3个大字。而后,刘体云便不知何处去了。这以后,财神庙香火不断,人来人往,百姓在财神的保佑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在这一带做买卖没有不发财的。

话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鬼子闯进了东北,这里的人们遭了殃(这时余庆县改为庆城县)。日寇烧杀掠抢,兵匪打家劫舍,县城屡遭敌机轰炸,乡村又逢水灾。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上穿不上,还供什么财神啊?财神庙的香火也断了,加之年久失修,把财神庙造得破墙残壁。日本鬼子为了加强防范,围剿抗联队伍,不断增加兵力。这一天,又闯进来一些鬼子兵,有30多人。因为兵营没做好准备,就暂时住进了财神庙。刚住进第3天,不知什么原因,半夜燃起了一场大火,把鬼子烧得狼哇直叫,叫爹的、喊娘的,有的没穿裤子就跑了出来,鬼子死伤大半。半夜惊起的老百姓围着观看,没有一个人上前救火,这些鬼子兵还没等发挥作用就完蛋了。老百姓说,这是招惹了财神爷,财神爷降了一场天火,还有人说,这是活动在庆城的一支抗联队伍对敌的一场斗争行动。总之,这场大火彻底灭了鬼子的威风,长了抗联队伍的志气。如今,财神庙虽然没了,但财神庙的名字却一直流传至今。

如今,财神庙已成为一种记忆,但无论时间多么久,多么远,它依然清晰。财神庙,如一壶融入人们血液里的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越想品味。因为那是一股清冽的醇香,是一段难忘的寻觅。

说完了财神庙,我们再来说说龙王庙,龙王庙清朝末年建在明水县兴仁镇。兴仁镇属于地处丘陵地带,撒拉河从东部流过。据史料记载,兴仁镇原名龙王庙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开荒建屯时,因屯西有一座龙王庙而得名。

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关于龙王庙的神奇传说。

据说,清光绪年间,在明水县,有一个普普通通连名字都没有的小村庄,这里无岭有山,只有一些高低错落的丘陵,它光秃、平缓、逶迤,还有一些深浅不等、长短各异的沟。沟是村庄的脉络和走向,沟是村庄的路标和方位,沟更是村庄的鼻息和眼睛。

循着这些沟斜趟的上坡上,就能看见星落棋布的农家房舍,几棵经年长不大的老榆树,懒洋洋地晒着阳光,吮吸雨露风霜,纵横交叉的、白晃晃的阡陌是一条条仅供人、牲畜挪步的弯曲野径,这是是春风夏阳秋雨中庄稼人颠波的人生路。这个村庄里住着近百十户人家,那里民风淳朴,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且说村里有个叫冯木头的人,之所以都叫他冯木头,是因为他性格憨直,不善言辞,而且一遇到急事就半天说不出来话,像一个木头一样。这冯木头30几岁,已娶妻生子,但平日里很像一个老顽童,只要闲暇,便会琢磨各种稀奇古怪的游戏,喜欢和小孩子们玩耍,成了村中年龄最大的孩子王。

一日,冯木头见天气晴朗,便拿出自己心爱的弹弓,想趁着蜂鸟(俗称刘粪球子)最多的季节,出去来一个民间狩猎。刚一出村头,原本晴空万里的天气突然狂风骤起,紧接着乌云密布,他抬起头,发现就在自己头上的那片乌云出现了漩涡状的云环,一道白光,从上至下,直指村西的稻田。白光过后,风也停了。冯木头奇怪,这是什么鬼天气,还有白光。想着想着,冯木头就走向了刚才那道白光射向的稻田处,拨开稻子一看,吓得“妈呀”一声,撒腿就往村里跑,冯木头边跑边喊,有人见冯木头的情况不对头,就上前拦住他询问。冯木头脸色已经绿了,一句话说不出来话,缓了半天才憋出一句话:“什么虫?怪物,快找刘二爷去。”

刘二爷是村里有威望的老者,听说冯木头的遭遇,立刻召集了村里七八个壮实的村民,拎着叉镐棍棒奔向稻田,有些喜欢看热闹的妇女和孩童也跟在后面想看看热闹。到那里大伙一看,一条身长似蛇、浑身长鳞、头上有角、嘴上有须的动物在稻田里奄奄一息,一动不动,村民们都傻眼了,谁见过这阵势啊?这是龙啊,当有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他的人也都跟着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人说,看见龙是大富大贵的吉兆,也有人说,只有犯天条的龙才会被上天打落下来。

刘二爷说:“不管是什么原因,大伙可不能眼看着这神兽死在这里。要真是死在这儿,那也会惩罚咱们啊。”大伙都觉得刘二爷说得有理,可谁也不不敢上前去动那条龙,就决定回到村里慢慢想办法,研究拯救对策。有村民觉得龙离不开水,大伙就带上盛水的家伙,去稻田里往龙的身子上浇水,可是不见什么效果。第二天早上,众人再到稻田里一看,龙身部分鳞处已经生了蛆虫,大热的天再没有点子,恐怕熬不下去了。此时,冯木头突然说了一句:“天上来得回天上去。”这一句话点醒了刘二爷,天上来的想回天上,那只能求老天啊。于是,大伙合计,决定摆上香炉。没有猪羊果品,家家能做上几个馒头已是难得。老老少少齐聚村口,跪拜苍天,诚心祈求祷告。村民们一拜再拜,拜了足足有几个时辰。也许真的是因为大伙的诚意感动了上天,本来晴朗的天气瞬间阴云密布,随后狂风骤起,突降暴雨。村民们一见这种情景,不仅没有躲避暴雨,反而更加虔诚地叩拜祈祷。只见稻田里的那条龙竟随着暴雨和云雾向上飞升,越飞越高,飞入云层,渐渐地消失在了大家的视线里。

从此,村民们就在屯西处修建了一座龙王庙,神龙的故事也传播开来。很多其他地方的人听说这件事之后,相锥前来,到龙王庙敬拜祈福,而这小村庄也就此得名”龙王庙村”。传说,自那里修建北王庙以来,风调雨顺,旱涝保收。

如今,小镇人凭借着勤劳和智慧,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但是,他们却没有富裕后的张扬和牛气,更没有因此停下匆匆前行的脚步。他们一边继续忙碌着,在小镇上施展着他们的才能,一边以宽厚的胸怀,迎接着八方来客。

而现在,关于财神庙和龙王庙的记忆越来越淡了,越来越远了,但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在他们心里,或许还残存着财神庙和龙王庙的影子,还记得那些更多的过往和历史烟云。虽然它们被淹没在岁月的尘埃之中,可是,关于它们的传说并没有被注销,在风里,在雨里,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留存、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