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

上皇,此人非是旁人,正是中国人的祖先——伏羲氏。

伏羲是与诺亚方舟同时代的一位孤儿,华胥族的后代,结果一场大水,家破人亡,只落得妻离子散,孤苦伶仃,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于是四处流浪,阿巴拉骨,不期遇到了另一位失落家园的美女——女娲,才有了黄皮肤的华夏民族。

如果说伏羲发明了酒,不如说伏羲继承了他的祖先酿酒的方法。

这就能理解《黄帝内经》中为什么会提到了酒和上古酒的作用了。

酒不只是能治病,还能察人。

《礼》记中说:“君子之饮酒者,一爵而色温如也;二爵而言言斯也;三爵而油油以退。”

有意思吧,君子喝酒,第一杯下肚,面不改色心不跳,就是手有点抖;第二杯下肚,言语斯文,吐字清晰,所以天生的大舌头当君子就需要努把力了;第三杯酒下肚,喝完气定神闲,转身就走,当然不能转的太急,否则就摔个大马趴了,要慢慢转身,静静地退出去,然后该干嘛干嘛吧。

君子出去干嘛?吐啊,医家说:“饮酒不宜使多,如遇过多,速吐之为佳。”喝多了,马上吐掉,就不会伤害身体了。

其实,喝酒的学问不只是礼仪,有更多养生的套路在里边。

《黄帝内经》说喝酒是“以为备耳”。酒一是应急的,不是为了找工作,求上司,拿出来一瓶好酒,忍痛割爱,而是用来治疗的,古代就有专门为心脏病人预备的急救酒,心脏病在古时候也是大病,一旦心脏病发作,心痛人欲绝,二话别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药到病除,立马见效。

这种酒,后来被仪狄给篡改了。

现在没有功效的酒是正宗,有功效的酒反而成了旁门了,这也叫日新月异吧。

明天吃什么?问问食养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