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幅漫画:考了满分的孩子,小脸蛋上印着妈妈的吻;考不及格的孩子,换来了火辣辣的一巴掌。画面虽然夸张,却反映出当下的社会现实。在许多家长、老师看来,分数就是指挥棒。考得差的,立马开小灶、补短板;考得好的,必须提优强化、好上加好。于是,寒假成为学期的顺延,放假意味着换一个地方上课。

的确,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分数起着重要的评价激励作用。流传了很多年的“分分分,就是学生的命根”,至今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兴趣班”的实用有效与否,取决于能不能多考上三五分。正因如此,更有必要将补课、提优放在一旁,利用假期给孩子补上“无用”这一课。

所谓“无用”之课,是指与应试无关、跟分数脱钩的“功课”。或者说,它是一门关于心灵成长的常识课,以公共生活为课堂,以拓宽眼界、提升境界为学习目的。比如,通过参观文博展览,以培育人文素养;通过亲近自然山水,以涵养道德情怀。教育家梅贻琦倡导“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也是出于这种“无用之用”的目的,让教育回归原点,实现个体自身的成长。

“无用”,往往是“有用”的始点。很多时候,孩子求知的渴望和向学之心,来自看似“无用”的兴趣爱好。善待他们的空想,呵护他们对“无用”的好奇心,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为他们开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美国的3M公司以创新著称。谈到这家公司的创新奥秘时,人们总会提到“15%文化”,即公司允许员工用15%的工作时间,去发明创造一些看上去“无用”、无关公司发展现状的东西。最终,这些发明创造都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发挥出极大作用,比如N95口罩、便利贴等。

给孩子补上“无用”课,其实是对功利化教育的一种祛魅。日前,网上传播着一段视频。视频里,四川某地的一名小学生在领奖状的过程中,从满怀期望到笑容凝固,再到喜极而泣,短短几十秒,情绪跌宕起伏。其间传递出的信息,多少隐喻了功利化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所以,补上“无用”课,需要家长、老师共同参与。比如,江浦实验小学的教师夏光清给学生写期末评语时,就套用《渔家傲》《江城子》等词牌,填上与每个孩子个性特长相关的内容,褒扬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未必与成绩分数相关,却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老师的评语也将是他们人生中的暖心记忆。

“为了找到真正的公主,你需要吻过很多只青蛙。”3M公司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解释了怎样追求“无用之美”。只有懂得了“无用之美”,才会对生活有所领悟;面对偶尔的失利,能够看淡一些、坚强一些。寒假已经到来,给孩子补上“无用”这一课,让他们体会放假的真正含义,很有必要,也正当其时。

作者:薛巍

来源: 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