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友

电影《捉妖记》火了,上映21天,票房就突破19亿元。不仅打破了多项国产片票房纪录,而且还在步步攀升。一时间,掌声不断,好评如潮,有评价称,“这部影片,极大提升了国产电影的创作自信。”(8月7日《人民日报》)

地球上有妖怪吗?没有,起码到现在还没有发现。那电影《捉妖记》可以创造票房奇迹究竟捉住了什么?依我看,它是捕获了广大观众和他们的心。那些看这部电影的人,乐呵呵、美滋滋地坐在电影院看别人捉妖的时候,就心甘情愿地被俘获了,为电影慷慨解囊贡献票房。如果按一张电影票平均60元计,就说明已经有3000多万人,成为这部电影的“俘虏”。

《捉妖记》创造高票房究竟是因为它捉住了啥,这值得剖析。其一:捉住了观众的好奇心。有些人坦言就是因为想看“男人怀孕生孩子”才走进影院的。男人会生孩子吗?在现实生活中不会,但在《捉妖记》中却会。妖后为了保住小妖王,把自己肚子里的蛋,塞到帅气善良的小伙子嘴里。从此,这个男子汉大丈夫便怀着妖胎成为“孕夫”,并一路遭遇各种追杀,以及受到美女天师的保护。虽然故事情节属于低幼级别,但看男人怎么怀孕、怎么生产,在观众看来可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其二:用特效捉住观众的眼睛。有些人坦言是因为想看“可爱的妖怪”的呆萌形象被捉住的。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一天到晚,看到的都是两条腿的人。于是,一些小孩子和大孩子,就非常渴望看那些妖魔鬼怪长得什么模样。正好,《捉妖记》满足了他们这种愿望。而且里边的大妖和小妖们,虽然奇形怪状,但模样挺可爱、呆萌。据说《捉妖记》3.5亿元的投资中,有1亿多砸到了特效上。118分钟的片长,就制作了1100多个特效。真人演,又酷似漫画;像实景,又变化无穷。

其三,紧紧捉住了现代人攀比点评权的自尊心。中国人有个毛病,就是攀比。你有,我就得有;你看,我就得看。我有个朋友,遇一个人问他:“看《捉妖记》了吗?”他说没看。但回答之后,觉得心里很不舒服。好像不看这个电影,自己就少了一份说话的资本。于是当天晚上,就掏了60元钱,潜进电影院。为了第二天写一篇朋友圈的文章,炫耀一下自己眼中《捉妖记》里的那些“观点”。

一个有文化的人给没文化的人讲故事,很容易;一个有文化的人给有文化的人讲故事,很难。现在很多的观众,比编剧、导演和演员还有文化、懂艺术。你一开头,人家就知道了结尾;你一开口,人家就知道你要说什么;你一抬脚,人家就知道你要到哪里去。不是文化制作者的水平降低了,而是文化欣赏者的水平提高了。这种变化,向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吃这碗饭,就得“捉住”观众。

一些专家们认为,《捉妖记》的成功在于大胆的尝试。敢于想象,敢于创造,敢于投入。但任何的“敢于”,都是有风险的。所以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减少文化创新的羁绊,让文艺创作更自由、更多元化,也才能捕获更多的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