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妖怪文化发展史

当岩石、草木会说话的时候,妖怪就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

妖怪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动物的敬畏。在古代,人们无法用已有的知识解释大自然中发生的一些现象,便把自己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控制的力量统统看作妖怪在作崇,这孕育了妖怪传说滋长的环境。

日本多列岛,人们的生活与水、山岭和树林密切相关。同时,地震、台风、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频发,这样复杂多变的地理以及自然环境使得日本人民对大自然产生了强大的恐惧感,认为自然界存在着许多难以抗拒的无形的力量在控制和干预着人们的生活。比如“蜃气楼”,就是由于人们当时无法解释海市蜃楼的现象而创作出的妖怪形象。于是,妖怪便进入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之中了。

日本的妖怪文化可以追溯到绳纹时代,相对应的是我国的夏商周时期。这时期的神话和怪谈,伴随着先民质朴的生活,显得率真、坦荡,并无机巧与花样百出。

进入封建时代后,日本的社会形态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农夫、渔民们在劳作之余,将祖辈留下来的幻想传说当成枯燥生活的调剂品,在口口相传中对神话传说进行了再创造,妖怪主题便是其中的热门。就这样,一个个糅合着泥土韵味的民间故事便生成了。

平安时代开始,日本与中国大陆的文化来往频繁,随着遗唐使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中国的妖怪也随之传到日本,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地理志图籍《山海经》。《山海经》一经传入日本,便受到日本社会上下的强烈推崇。书中所记述的妖怪也与日本本土妖怪文化体系完成合理的融合,并逐渐演变成了各种各样至今仍活跃在日本的妖怪形象。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日本三大妖怪之一的“天狗”,它的最初形象来源于《山海经》中的天狗,在之后的演变中,变成了红脸高鼻,穿着僧服、木屐的日本天狗形象。

到了日本的室町时代,幕府王朝养了一批御用画家,其中以土佐光信为妖怪画的开山祖师。他对妖怪进行了形象的描画,使妖怪形象逐渐在人们的认识中得到了统一。土佐光信所绘的《百鬼夜行绘卷》是日本的瑰宝级文物遗产。

到了江户时代,随着商业、手工业的繁荣,人们已无须再依赖老天赏饭吃了。于是妖怪们也摇身一变,成了住在各种物品道具里的精灵。最著名的便是鸟山石燕的《百鬼夜行绘卷》,描绘了镜子、木鱼、马鞍等旧物品因为被人们弃置不理,一怒之下变成妖怪半夜出来游行的场景。进入近、现代以后,许多自然现象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即便如此,妖怪也并未从日本民众的生活中消失。人们将妖怪作为一种休闲文化,在文学、漫画、影视界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妖怪为题材的小说、漫画、电影层出不穷,如水木茂的“鬼太郎系列”高桥留美子的《犬夜叉》、宫崎骏的《龙猫》《千与千寻》等,新时期的妖怪文化通过新的载体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木魅 こだま

木魅,也称木灵,指寄宿在树木里的精灵,有时也指有精灵寄宿的树木。有木魅寄宿的树木外观和普通的树木无异,但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若是将它砍倒将会带来灾祸。当地人通常会代代相传哪些树木有木魅寄宿,并阻止他人砍伐。

木魅的概念最早源于中国,《说文》曰:“魅,老物精也。”在中国,有很多类似木魅的传说,纪晓岚曾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到过木魅:阁学汪晓园租住的庭中有棵一百多年的枣树。每到月明之夜,就会看见有一位红衣女子垂腿坐着,翘首望月,见到人也不害怕。人若走近她就不见了,退后望去,就会看见她仍在原处。如果用瓦块石头去打她,就好像打过虚空一样。用枪打,她随声而灭,硝烟一过,又恢复了原形。后来主人伐了树,这个木魅才绝了。

木魅

木魅指有灵魂寄居的树。鸟山石燕的画中,一对拿着竹耙杉帚的老夫妇在松前扫地,这对老夫妇是由古松化成。老翁和老妪是夫妇相生的,他们相距遥远,但爱情的默契让他们跨越了地域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