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后一块成片二级以下旧里

黄浦区建国东路67、68街坊

今天在二轮签约中达到85%的生效比例

居民们就将告别蜗居

这一地块沿着顺昌路,云集着小吃店、炒货铺、美发厅等一批简陋的铺子,流动的是最鲜活的上海市井生活。我们走入顺昌路上的网红“苍蝇馆子”——江西饭店,以这个小小店铺,留存下一段城市记忆的细枝末节。

“一条街谁不知道我凶悍,一说江西饭店那个女孩,能干,就是凶了点。其实我刚来上海的时候,跟人说一句话都会脸红。”

李琴英,30出头的江西姑娘,十几岁时就跟着父母来到顺昌路,在这个租来的30平米空间里开始上海的闯荡。“要环境的不要来,要服务的不要来,要态度的更不要来!”凭借门口张贴的霸气宣言和那烟熏火燎中诱人的浓香,李琴英的店在抖音、小红书上火得让她意外。对她来说,泼辣只是一种生存的保护色。

“我们以前被很多人坑,客人经常逃单,喝了一点酒就吵架,我就是输人不能输气势,我看起来像一个打死一头牛的人,我的青春没有漂亮过,我一开始就为爸妈活了,就想争口气让他们过得好一点,至少要在县城里头有一套房,我就是这个坚持下来的。”李琴英手里一边理着菜,一边回忆着,要强的她此刻的眼神中透着一丝忧伤。

开着超跑来的老板,戴着墨镜的明星,穿着前卫的网红……这家最初只是被辛苦讨生活的人们青睐的便宜小馆子,很快有了更多元的拥趸,这让李琴英钱包鼓起来的同时,也让她感受到来自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她慢慢变得柔软起来。

“上海就是我的第二个家,在上海我钱也赚到了,我爸妈现在是全村第一富。我现在上海话全都听得懂,也会讲一些了,不管洋泾浜也好,主要是招呼那些爷叔、阿姨,我也能撒娇,一个字‘嗲’,‘阿姨好,侬好哇啦,可以了哇’。”

每到入夜时分,江西饭店就会热闹起来,李琴英并不知道这些煎炒烹炸、家长里短的声音,对住在楼上的上海房东来说有着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晚上睡觉,感觉好像是安全感,现在没吵声我就不习惯,有温暖的感觉。”江西饭店的房东王礼珊,68岁,单身一人照顾从小就脑瘫的姐姐,14平米的房间和楼下租出去的空间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年轻时她曾自己在这里开过本帮菜馆,也是当时街上出了名能干的女老板,后来父母年迈,她才把店盘出去专心照顾家人。对于极少出远门的她来说,顺昌路几乎承载了她生活的全部。

“有种自豪感,又能照顾姐姐,又能开饭店,感觉应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对得起家里人,对得起父母交代我的事。”在王礼珊看来,日子虽然辛苦,可在顺昌路与街坊们相伴走过的岁月,已让她足够满足。

临近搬迁前,喜欢独处的王礼珊越发频繁地到楼下的江西饭店看看。因为这热气腾腾的画面,很快会成为记忆里永恒的片段。虽有感伤,但一辈子坚强的她早已为今后的日子做好打算。

“今后总归带着我姐姐去靠医院近一点的中心区,因为她越来越不行了,看病方便一点。一般我不流眼泪,如果说我姐姐她万一走了,我会很难受,尽量就对她好一点。”王礼珊哽咽着说。

和王礼珊一样,李琴英最近也开始抽出时间,用手机尽可能多记录下顺昌路最后的模样,镜头里江西饭店那个大红招牌总是闪闪发亮。“这条街都快拆完了,多拍点视频保存好,记录下这条我们喜欢又熟悉的老街,它就像自己老家一样。我跟我老公说等我们七老八十了,打开来看一看。”

对于搬离,李琴英虽然不舍,却丝毫不担心未来,她和家人们已经在打浦路盘下一个新店面,她很自信那将是一个“不会太差”的新起点。她笃定地说,“我们一家人,我的舅妈多能干,我的表弟、堂弟都超级能干,还有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们有好手艺又都是勤劳的人,我们就可以再去把打浦路搞红,对不对。”

说话间,楼上断断续续飘出一曲《送别》,那是房东王礼珊用萨克斯风吹的。这些年,这个孤单而独立的女人,迷上了这个和她有着一样气质的乐器。每天萨克斯风略带忧伤的曲调会不时从这家江西饭店楼上传出来,与顺昌路各种小店的嘈杂声交织在一起,碰撞着融合,就像这座城市里来来往往的人群和包容的文化一样。

写在后面的的话:

“最重要的事正是那些发生在街道上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江西饭店老板和上海房东在一幢逼仄空间里交错发生的小事,是顺昌路一天天、一年年上演的万千故事中小小的存在,它们交汇在一起,构成了上海最后一块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最真实的模样。

这模样是碰撞的模样。尽管狭小的居住空间相似,但上海的阿姨爷叔们仍然会在生活中寻找情调,在街头给自己的宠物狗整一个时髦的造型,去老盛兴吃碗冷馄饨,或是打扮一番看戏看电影,而相比之下,那些租住在这里的外来客几乎生活中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不停地工作。

这模样也是包容的模样。在路面上切菜洗碗,在家门口摆一方小桌吃饭,在门铺前玩着手机、说着闲话,家家户户都将日子铺在了街面上,这种活动空间的局促反而加速了本地人和外来者之间的依赖和融合,于是就有了本帮菜里加点辣、江西菜里多点甜。本地房东年纪大了不方便做菜,外地房客做饭时就捎带一份;外地街坊遇到办事困难了,就找“更有见识”的本地邻居商量。相比环境优渥的社区,这里的人们更加懂得彼此生活的不易,也更加知道相互包容、相互扶持的重要。

与江西饭店相隔100米左右的一家金陵汤包店再过一个月也将搬离,虽然不舍,但店主在这最后的日子里仍然斗志满满,热情地招呼着每位客人,看到店里有人拿着隔壁本帮餐厅的绿豆汤外卖,就借过来认真地把包装和价格研究一遍,她说之后她会回扬州老家开店,可以学着把这招带回去,吸引客人。

作别顺昌路后,每户人家的最终去处各不相同,但在平凡的、琐碎的,时常无奈的生活中,坚强地、温暖地、向上地去生活,将是这条街留给曾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最珍贵的共同财富。

来源: 上海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