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个月时间,《流浪地球》已经攀上了历史总票房榜的第二,大家纷纷觉得国产科幻的春天来了。有三次元的朋友知道我做漫画工作室,问我说现在科幻题材这么火,你怎么不做科幻漫画?

我毫无疑问是个科幻爱好者,什么《沙丘》《海伯利安》《基地》系列《安德的游戏》系列等等都是看过的,但喜欢和擅长是两码事,本周国漫周记打算聊聊这个话题。

科幻漫画在国内的现状是怎样的?

先说数量,我打开快看漫画、腾讯动漫、微博动漫和哔哩哔哩漫画4个漫画平台,发现都没有“科幻”这个分类(腾讯APP无而网页端有,但APP的读者数量远多于网页端),而以日漫为主的动漫之家上是有科幻分类的,里面的作品还不少,所以首先从数量上,国漫科幻作品是极少的,不足以单独列出一个门类。

动漫之家科幻类目

再看人气,腾讯动漫网页端里的科幻漫画倒还不少,其中《妹子与科学》《铁姬钢兵》收藏数逼近200万,《虫生》《无罪之城》也达到了百万级收藏,可见科幻国漫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然而凡事经不起细推敲,我看了这几部作品之后,发现跟我理解的科幻还是有很大差别,怎么说呢,基本上就是发生在未来的奇幻故事,靠得是作者的脑洞,而不是什么科学想象力——再向这几部漫画的粉丝澄清下,我没有说漫画本身不好,只是说从分类上看,不是真正意义的科幻。

相比之下,《雏蜂》《赤铁之心》《铁鸥》这几部算是比较硬核点的科幻漫画,作者设定也考究,但人气跟前几部没得比,可能跟所属平台有关,更重要的,我觉得科幻漫画本身就难做,具体来说有三点:

一. 审查难过。《流浪地球》上映后,我们ACG从业者群里就有人感慨“上头有人果然好办事”,听起来可能会有点酸葡萄心理,但未尝不是事实,《流浪地球》里描述的场景,牺牲35亿人来拯救另外35亿人,冰封的上海,被岩浆毁灭的杭州等等都是敏感素材,吴京刘慈欣能做不代表你我也能做。

其实,我们认认真真做一个科幻故事,就说未来吧,什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高度发达,但问题是你不能只有科技进步了吧?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都应该适配科技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我们初中政治课本上就学过的了。然而现实政治不提也罢,总之《心理测量者》在国内是被禁的,1984也越来越敏感。

二. 读者接受难。阅读科幻是有一定门槛的,读者需要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这就导致了读者群的缩小,而偏偏这么小的读者群,却又很挑剔,难取悦——喜欢科幻的人往往还是有点清高的。就像《流浪地球》也会有很多人挑出设定漏洞,刘慈欣尚且如此,何况你我。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读者缺乏积累。像我们看日漫长大的读者,看过很多科幻名作;即使本身不是科幻题材,如《哆啦A梦》《龙珠》等等,也多少带一些科幻元素。而现在看国漫长大的新一代读者,就比较少能接触科幻了,对科幻的接受度更低,恶性循环。

三. 作者功底差。这么说可能比较得罪人,但是创作科幻确实对作者的素质要求很高,看看刘慈欣写了多少年才出成绩、郝景芳是什么背景就知道了。国漫兴起才三四年,这方面的人才积累还任重道远。

据我所知有些平台有些编辑不太喜欢收科幻题材,就是出于对创作者素质的担心,这些年来他们也做过一些科幻漫画,但基本没有成功案例,太容易烂尾,又或者撞到审查枪口上。

当然,凡事再难总得有人去做,放在三个月前也没多少人看好《流浪地球》呢。我觉得吧,在国内做科幻漫画,就得有雄心壮志。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假如少女恋爱漫画的总体受众有5000万,你做了个不错的作品,得到其中十分之一也就是500万读者的喜欢,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了;而科幻漫画的总体受众只有100万,你也得到其中十分之一读者的喜欢,那肯定没戏,10万读者根本无法覆盖漫画平台的运营成本,也没有未来的想象空间。所以作为科幻漫画的创作者,你要努力让至少60万读者喜欢才够。

这一年我也接到过不少编剧简历,其中就有好几个是喜欢科幻的,然而看他们的故事,总有浓浓的既视感,太像《攻壳机动队》,太像《心理测量者》。这种基于ACG基础上的二次创作,甭管设定再宏伟,世界观再完善,我都觉得是心理偷懒,缺乏雄心壮志的体现。

虽然前文我把“审查难过”放在第一点去说,但在创作中却不需要考虑这么多,不要带着枷锁跳舞,科幻圈是一个虽小却团结的圈子。努力去创作第一流的作品,然后整个圈子都会为你摇旗呐喊!

《国漫周记》是我的个人专栏,主讲国产漫画相关,也聊聊泛ACG相关的话题,每周一更新。前面17期内容可在我的微博河伯110的【文章】栏目里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