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相映无影手
——中国鸟人首次出境护鸟记事(5)
湖南日报新湖南记者 徐亚平
4月20日,“跟着大雁去迁徙”志愿者犯错误了——大家走错了路。
但是,很多事情就是“错打错成”,在“错误”中,他们同样发现了美丽。
大家本来是去看白鹤,因为莫莫格湿地是白鹤之乡;结果他们到黑土地里打了个滚,大地上现出了白头鹤,全身都是黑的。诗人周自然笑曰:“草地里的马也没有白马,它们也是在地上打滚,搞黑了。”
志愿者在莫莫格附近的农田访问了一些农民。农民说,昨天还有很多白头鹤在这里,但是晚上去喝水的时候,被机井的放炮给轰走了。大家觉得有点气愤。
问放羊的老人,这里有没有打鸟的?老人说:“哪敢呀!现在国家有法律。”还有人说:“就是死鸟放在那里,我们现在也没人敢去要它。”这说明,在东北的黑土地上,老百姓颇有动物保护意识。
周自然判断,既然昨天这群白头鹤在这里,今天应该就在附近。所以,大家想开车再看一下。果然,车没开出多久,周海翔教授就在喊:“看,左手边,白头鹤!”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在农田的那一头,在一片树林子的边上,大约有20多只白头鹤,大家非常兴奋,打开车窗,一通猛拍。
正在拍的时候,后面沟里面又飞出一大群。“哇,又是一群!”“还有一群!”
在这里,大家发现了上百只白头鹤。它们一般是在附近的农田觅食,然后到莫莫格湿地喝水、洗澡,又飞到周边到的田地里面觅食。
同行的志愿者冯老师说,在东北的黑土地里,白头鹤跟人的生产生活是相融的,拖拉机在前面耕地,玉米粒和可以吃的东西,白头鹤就跟着后面找着吃。
在这里,人们看到白头鹤不稀奇;白头鹤也不会怕人。人与鹤形成了新的共生关系。
看过白头鹤,大家来到树林子后面的湖边。这里是白头鹤过夜的地方。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有很多白鹤也从旷野飞来这片水域、滩涂。
白鹤和白头鹤待在一个浅水区,一黑一白,相映成趣。仿佛有无影手在下围棋,不时动两个棋子。
看到陆陆续续有白鹤、灰鹤、白头鹤飞过来,志愿者留连忘返、不想离开。
发现有人长久在此停留,当地森林公安的车子过来了,生怕干扰了鸟的栖息。知道是湖南来的志愿者、没有别的过激行为;了解了“跟着大雁去迁徙”的活动后,警察很感兴趣,愉快地跟志愿者合影。志愿者向他们赠送了资料。
据森林公安介绍,在候鸟迁徙高峰这两个月,他们是分段巡护,所有的地方都不留死角。他们有一个群,随时都要报告自己辖区内的鸟况。所以,在这个地方,志愿者看到,农民的保护意识也很高,政府跟野保部门的保护力度也很大。鸟在这边生活栖息的这段时间,也还是很安逸的。
志愿者满心欢喜。
车队过白鹤湖,进入一个无名盐碱泡子。远远望去,豆雁和鸿雁点缀在白色盐碱结晶上,十分美丽。“跟着大雁去旅行”一行人慢慢接近拍摄。这时,雁儿似乎知道什么,一动不动地让远来的客人“过瘾”。作家、摄影家张小章设想:此时,如果有雁儿缓缓起飞、跃上地平线,点缀单调的天空就更完美了。
但身后的周海翔教授说:“我们撤,已经超过雁群的安全距离。再近就会惊扰它们。”张小章、严钦海等都自觉地离开。这一小小细节,让两地摄影家相当感动:拍鸟不惊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摄影师往往为了所谓“大片”,惊飞鸟群的事常有发生。但真正的摄影家决不会那样。“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看,哈尔淖到了!这是“寒寒”此次迁徙经过的一个地方。
“哈尔淖”是蒙族语言的音译,意思是“黑色的水泡”。它位于八百里瀚海的东北部、嫩江的西岸,是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宽阔水面上生长着茨实、菱角和水草和鱼类。
烟波浩淼,水草连天,鱼翔浅底,鸟飞云端。记者记得,2016年跟着小天鹅“春春”就到了内蒙古的红碱淖。
到了哈尔淖,对着卫星定位的座标,接近了“寒寒”的迁徙停留点,它就在离大家200米的水面上。志愿者刚把车子停下来,朝那个座标点看过去,就有一群大雁从洲上面飞起来,好像是在欢迎故乡的亲人。
在湿地里,亲人们看到了黑尾塍鹬、长脚鹬、反嘴鹬、凤头麦鸡、东方白鹳和普通秋沙鸭,拉起小白额雁“寒寒”迁徙直播的旗子在景区合影。
大伙回走的时候,又有一群大雁从附近的农田里飞过来,好像是为亲人送行。
哈尔淖虽然是匆匆而过,但它是“寒寒”带大家来的,这片美丽的地方,也是“寒寒”的乐土。面对滔滔江水,张小章勃发豪情,指点江山,吟诗作赋,过了一把文人骚客浪迹江湖的瘾。
17点35分,“跟着大雁去迁徙”志愿者一行10人到达了吉林与黑龙江省交界处,嫩江平原的月亮泡湿地。此间人迹罕至。看到大雁、野鸭在这里自在快乐地生话,大伙心中方有些许安慰。“它们从遥远的南方来到这里落脚休息、补允能量,保证它们的安全,让它们平安回到故乡、繁殖后代,是我们洞庭湖与东北及全国爱鸟护鸟志愿者的心愿。”周自然说,“期待冬季它们南迁到南方来过冬的时候,带着它们的好儿好女,在我们祖国的大江南北,平安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