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七月十五日,杭州卫健委关于网红抽脂感染去世一事做出了通报。经过医学专家评估,这是一起医疗事故。网红做医美手术的美容医院存在术前缺乏认识、术中操作不当、术后观察处理不及时等过错。也正是该美容院的这些过错,导致了最后患者的死亡。
这表面看似极端个案,实则集中折射了当前的医美乱象。近年来,医美热有愈演愈烈之势,市场广阔,潜力无限,俨然新一代风口经济,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也暴露了不少的隐患——相关机构缺乏资质、过度营销、能力不足等不一而足。我们为此专门做了一个深度总结,对这一新兴行业做一次全面体检:
敲警钟、促警醒
强监管、严处置
推动其尽快步入正轨
暑假来了,整形美容的高潮也要来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中学毕业生选择做个双眼皮啊、牙齿正畸啊,作为步入人生新阶段的“美丽”礼物。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0年30岁以下医美消费者占比近40%,35岁以下的占比超70%,年轻化趋势明显。
越来越多人热衷整形美容,折射出社会心态在起变化。要不要整形美容?这曾经是羞于回答、刻意回避的问题。而现在人们的自我意识在觉醒,“悦己消费”“颜值即正义”等观念影响着大众审美。
尽管褒贬不一,但全社会对这一现象的包容度与日俱增,就连男性医美用户也在快速上升。就有段子说“最好的友情就是和你一起变美,而不是让你多喝水,自己却偷偷做医美。”
而如果你相信,较好的外形外貌在职场有更好的机会和收入,在婚恋中也有更高的成功率,存在“美貌溢价”,否则就会有“丑陋罚金”,那么为“美”付费就理直气壮了。从“奢侈品”转向“快消品”,从“小众消费”走向“大众消费”,医美成为颜值和成功之间的“上帝之手”。
从一开始的“不需要”到慢慢的“想尝试”,从“第一次”,到有“成瘾性”,越来越多的人从医美小白向医美大神演进,医美市场已成为房地产、汽车、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服务行业。
医美的火爆,离不开消费主义和营销话术的推波助澜。随着短视频、网红、主播、朋友圈这些时代元素的涌现,精灵耳、微笑唇、处女脸、A4腰、漫画腿百花齐放,惊人的打赏和收入刺激着消费者的需求。
与此同时,中国庞大的医美市场吸引各路商家和投资人纷至沓来,“抗初老”“整形让这世界更公平了”“与其葡萄酸,不如玻尿酸”等一波波人造审美概念,击中了消费者的心坎,加剧了年轻人的“颜值焦虑”。如今的医美,恨不得精确瓜分到消费者每一寸的皮肤。
只要容貌焦虑不止,医美整形的概念就会层出不穷。为了“漫画腿”对小腿实施神经阻断术,为了“A4腰”拿掉两根肋骨,为了“高颅顶”往头盖骨里注入骨水泥……凡事过犹不及,“整圈”在严重内卷,一些年轻人在通往“颜奴”之路,承担着“超水平消费”。
但鱼龙混杂的医美行业与人们的需求升级还不匹配,普遍存在无证上岗、药物器械造假、超范围经营、虚假营销等问题,一旦手术没做好,将把许多人推向容颜不可逆的巨大风险中。
各种医美营销大法之所以行之有效、屡试不爽,是总会有人狭隘地相信,通过美貌可以更快捷地将成功量化。不成功在于不够美,成长焦虑、内卷竞争解决方案简单化为动一刀、再动一刀,不好看的想变得好看,好看的想变得更好看。在颜值经济下,美变得可以定价,可以标签化、标准化,这与美这个主观多元的基本内涵背道而驰。
容貌美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定义,有人好“细腰”,有人好“环肥”,有人对“网红脸”趋之如骛,也有人对此“审美疲劳”。颜值也不仅仅看脸,还需要看内涵。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可可·香奈儿说:“二十岁的脸是天生的,三十岁的脸是生活雕刻的,但五十岁的脸,是自己选择的。”高颜值从来不是只有一个标准,它是一个多元集成,而不应是畸形的审美,以健康为代价。
当然,爱美是人的天性,医美也不是洪水猛兽。我们相信很多人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但人也无法自觉摆脱“看脸”的心理效应。天性需要适当引导,作为求美者,在医美整形上当更为理性、有度,掌握更多信息,对风险有更全面的把握。
当下,我国医美行业在快速发展,有不少医美整形项目正在走向成熟和标准化,相比于严格禁止一些非理性、不合规的医美乱象,打造高质量的医美供给同样是关键出路。
来源:央视网